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树脂井盖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树脂井盖专题
重庆轨道交通硬核实力藏不住了
发布时间: 2025-11-13 |   作者: 树脂井盖专题
184120

  

重庆轨道交通硬核实力藏不住了

  近日,第十届“好设计奖”颁奖大会在浙江省玉环市成功召开。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轨道运营公司前身)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申报的《面向复杂山地地形的新型As列车及其相互连通创新设计》项目,拿下2025年中国“好设计”金奖。

  重庆轨道交通又一次斩获行业金奖,可喜可贺。但你知道吗?从早年引进技术到如今自主创新,重庆轨道交通用一堆“世界之最”“国内首个”和满满当当的大奖,硬生生地在这座“8D魔幻城市”里创造出了发展“奇迹”。而这背后,是一代代轨道人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所结下的累累硕果。

  重庆两江交汇、四山环抱。复杂的地形特征,既为城市带来错落有致的美感,也为交通建设增添多重困难。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征程中,重庆轨道交通建设者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创造出众多“世界第一”“全国首个”桥隧工程。

  6号线蔡家轨道专用桥——建成时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跨度轨道专用混凝土梁斜拉桥,著名的“云海列车”景观就发生在这座桥上。

  18号线白居寺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径公路轨道钢桁梁斜拉桥。该桥因其独特的水滴造型,雄伟的桥墩设计,被市民游客称为重庆版“星际之门”。

  18号线李家沱长江复线桥——国内首座公轨同层非对称性布置的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

  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里程582公里,建成了全世界顶级规模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重庆轨道交通的实力,在国际“舞台”获得认可,摘下了多个国际大奖。

  2017年,“重庆市3号线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从60多个国家的上百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中文音译“菲迪克”)全球优秀工程建设项目奖。这条线个车站,串联了两江新区、渝中区、南岸区、巴南区,最高日客运量超108万人次,是全球运量最大、单线运营最长、高差起伏最大的单轨线号线。据了解,菲迪克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咨询工程师组织,该组织出版的菲迪克条款在国际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中被广泛采用。由于菲迪克在全球工程咨询行业具有权威性的地位,该组织所颁奖项也被誉为国际工程咨询领域的“诺贝尔奖”。

  2025年,该奖项全球共有217个项目参评,分为9个类别,每个类别评选1个最佳项目,获奖率仅4.1%。2号线电梯改造项目获得自动扶梯、现代化更新类别大奖,是9个获奖项目中唯一的轨道交通类工程。据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轨道运营公司相关负责的人介绍,2号线改造项目涉及较场口站至新山村站区段的18座车站、119台电梯,影响超60万人次/日的乘客便捷出行,项目团队首创“夜间无感作业”模式,创新性地编制“不停站、不停运”更新改造方案。改造后的电梯接入物联网平台,平台能够全天候实时监测电梯运作时的状态、零部件寿命等情况,逐渐增强了设备运营可靠性、稳定性。

  据了解,ITA作为全球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公认的最高权威机构,其创立的ITA隧道奖历经十届发展,已成为行业至高荣誉,被誉作全球隧道界的“奥斯卡”奖。获得该奖项,意味着项目跻身全球隧道工程典范之列,代表着国际行业权威的全面认可,对推动技术演进、制定行业标准具有深远影响。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轨道设计院总工程师邹光炯介绍,建设中,红岩村站项目团队在国内首创“初支扩大拱脚台阶法”,该工法还成功应用于9号线号线北延伸段小什字站、七星岗站、重庆站、大坪西站的建设。

  如今,红岩村站还建成国内首条地铁垂直马拉松智慧跑道,打造了国内首个以地铁空间为载体的垂直马拉松赛事——红岩地铁垂马,将立体交通与全民健身、城市文化展示相融合,成功验证了地铁站多功能开发的可行性,为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提供了创新示范。

  据了解,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学技术创新的最高荣誉奖。

  其中,环线在建设中实现了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的多个“之最”——车辆型式最新(首创As型地铁列车)、跨江难度最大(3种桥型,2次跨越长江,1次跨越嘉陵江)、换乘数量最多(线座车站)、衔接能力最强(3座高铁火车站、4座综合公交枢纽、5个城市组团、3线线换乘)的超级轨道交通工程。

  而6号线二期蔡家嘉陵江大桥,建成时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跨径的轨道专用混凝土梁斜拉桥。该桥更因“云海列车”美景出圈——列车在云雾中穿梭,桥梁楼宇若隐若现,成为重庆标志性景观,实现了工程品质与美学价值的完美融合。

  以跨座式单轨技术为例,重庆轨道交通持续技术攻关,不仅打破国外公司对跨座式单轨交通装备关键技术的垄断,还成功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在轨道梁、道岔、车辆等方面从开始进口到后来国产,实现“重庆造”,国产化率达100%。与此同时,为适应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际,重庆轨道交通还积极开展相关区域标准规范编制和课题研究。据不完全统计,重庆轨道交通各单位参与超过40部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等技术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重庆市地铁设计规范》等为地方技术标准。编制完成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和《跨座式单轨交通施工及检验收取规范》等国家规范,填补国内空白。

  如今,单轨慢慢的变成了重庆轨道交通的一张名片,其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已成功输出至韩国大邱等海外城市,让“重庆造”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9号线红岩村站的创新设计,便是重庆轨道交通‘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廖龙涛介绍,为缩短山顶协信云溪谷等居民小区与山脚江岸之间的通行时间,红岩村站建成了高速垂直电梯群,99米的垂直提升距离,乘坐电梯1分钟即可直达站外,将居民此前30分钟的绕行路程缩短至3分钟,成为国内首例“轨道穿山达江”的立体交通缝合范例。

  廖龙涛表示,主管部门发挥“领航”作用,牵头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技术规范与管理体系,为项目设计、施工、运维等划定精细化标尺;建筑设计企业发挥项目建设主体作用,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设计单位创新运用BIM等技术,优化线路与站点布局,让设计更贴合山地实际;实施工程单位面对红岩村站等世界级难题,创新施工工法,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安全、质量、进度实时调控,将精细化理念落到实处;辖区政府则高效协调线路规划与建设中的各类问题,打通推进堵点。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首页
产品中心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